太极拳研究
◎当前位置:中华太极拳 >> 文章资讯 >> 太极拳研究 >> 浏览文章

谈谈太极拳之“气”

2011-12-21 11:58:33 本站原创

•文 /李文奎

一、太极拳运动中是否存在“气”

要探讨太极拳之”气”,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太极拳运动中能否产生“气”。这个问题从历代太极拳家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够产生“气”感,并且能够对“气”进行有效运用。历代太极拳家,都异常重视对“气”的培养和运用,他们遗留下来的拳诀中不乏对气的阐述,例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武禹襄的《十三总势说略》中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及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陈鑫在《太极拳拳谱》中的“中气贯足,精神百倍”等等,都足以证明太极拳运动中,是有“气”存在的,并且,古代太极拳家对太极拳运动中“气”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刻。


二、太极攀运动中“气”的存在形式

既然确定太极拳运动中有“气”的存在,那么,这种“气”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呢?在武术运动中,始终贯穿着对“气”的运用,在绝大多数武术门派中,对“气”的训练,无不作为其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武术中的许多绝技,都非常重视气功的训练与运用,否则,是很难练成并达到较高水准的。前些年有关部门曾做过一些相关测试与研究,他们先让气功师进行现场运功演练,以表现其通过气功训练所产生的非凡能力,然后再借助相关仪器,对其能力的来源进行测试和探讨。气功师在做技能表演之前,都要做一番运功准备活动,俗称”运气”,这种“气“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医学专家进行了测试,让气功师躺在床上,然后运气,医学专家在专业仪器的帮助下,观察气功师体内的变化。通过观察发现,气功师在运功的时候,除了肺部的呼吸之气外,肠道中确实是有一股气流在运动,但是没有测试到随着气功师的意念引导,气流在全身流转的迹象。其余部位,并没有发现气的存在。由此可以确定,练功中,确实有“气”,“气”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肺部的呼吸之气;二是腹部肠道内的流动之气,也称“内气”、“丹田之气”。其他部位的气感,只是练功者由于长期训练,在意念的引导或者暗示下,肢体特定部位产生出的一种微妙变化与感觉。


三、太极拳之“气”与其他之“气”的差别

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力与气的密切关系,即气足则力大,心慌气短则必然力量大减。人们在表述一个人力量的时候,常用的一个词即是”力气”。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用意不用力,这里所说的不用力,是提示习练者不用僵力、拙力,而非软若无骨、松懈无力。要柔中寓刚,形、神、意、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在意念的引导与支配下,浑然一体。通过这样长期、系统的训练,不仅能使人延年益寿,还能使身体产生出一种神奇的能量。在中国武术运动和各种气功训练中,都讲究“运气”“以气催力”“气沉丹田”等,那么,太极拳运动中所讲的“气”和别的功夫所讲的“气”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是,又有何不同呢?

我认为,太极拳中的“气”,与其他门派武功以及气功中所说的“气”,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之处。相同之处是:都讲究肢体运动与呼吸的配合,都要按照一些特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系统、长久的专门训练。通过训练,都会显著增强肺活量,都可以生成肠道中气的流动,即形成丹田之气。所不同的是,太极拳的呼吸,是在松静、舒缓的情况下,随着意念的引导作用,融入到技击招法中的,是意念引导下的全身筋骨节节贯穿、肢体在意念的引导下,神经系统和纤维组织进行定向传导,形成松合之力,柔似锦棉,发则迅猛,活而不软,强而不僵。意在形中,形由意生,意引气运,气催力发。因此,太极之“气”,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一种有形的气与无形的意相结合的混合体,是身体各个部位密切的配合,是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而形成的肢体神经信息迅速的传导.是肌肉纤维组织在意念的引导下力量的定向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