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当前位置:中华太极拳 >> 文章资讯 >> 太极拳研究 >> 浏览文章

推广 传播

2011-06-18 18:13:43 本站原创

自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后,在明末清初以至中华民国数百年间,尚武之风在陈家沟世代沿袭,温县一带流传的“喝喝陈沟水,就会跷跷腿”和“会不会,金刚大捣碓”等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在此期间,虽然太极拳传于外姓,形成诸多流派。一些太极拳理论著作曾经轰动武林,使太极拳学者日众,但与我泱泱大国、数亿黎众相比,习练太极拳仍被限于极小圈子之中。数百年间,虽有发展,但步履缓慢,呈螺旋、波浪式发展之势。
明末清初,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传教于陈氏子弟,外姓门徒仅有蒋发。乾隆年间,陈正如(陈氏十一世)曾收外姓门徒郭永福。郭徙山西洪洞后,太极拳开始在那里流传。十九世纪初,陈长兴在家传太极拳的基础上,提炼归纳发展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大架。并在陈家沟设武馆,收徒传艺,除本族之外,有著名高足杨露禅。陈有本在家传拳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小架。
190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照丕、陈发科、陈子明分别在北京、南京、上海、甘肃、陕西等地应聘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了较快的传播发展,并由此而衍生了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太极拳及忽雷架等太极拳流派。建国以后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陈照奎、陈予侠、陈立清等多名拳手新秀在就业后,就地传拳,太极拳活动遍及广西南宁,陕西咸阳、宝鸡、西安,河北石家庄及河南省各地,但普及程度不尽人意,“文革”之中几经波折。80年代后,陈立清、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小兴、陈庆州、陈桂珍等人多次赴海外传拳授艺。或开办太极拳武术会馆、授拳网点,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人员数百万之巨,才使陈式太极拳这一古老的拳种,再度焕发了青春,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太极拳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发展,目前不仅变成了一项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走出国门,遍及寰宇,蓬勃发展。
太极圣地陈家沟历代演练不衰,不仅名手辈出,迄今仍为拳术藏龙卧虎之地。20世纪30年代初,县立女校、高等小学堂、县立师范,曾设专课授拳。1932年,在县城西北联珠台处,成立“温县国术馆”,训练规模,每期百人。1957年,在县城举办武术训练班。1958年,在陈家沟建温县业余武术体校。1979年,河南电视台到温县拍摄电视片《拳乡行》,太极推手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作精彩表演。1980年,体校实行全日制教学,面向全国招生,并在县直机关建立8个太极拳辅导站。1981年,全县各中学普及了拳术体育课。同年,日本太极拳协会访华团首次到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访问。1982年12月,温县举办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太极拳培训班。1983年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陈式太极拳》,陈小旺担任主演。1983年7月7日至8月5日,陈式太极拳大师王西安、陈正雷应邀出访日本。1983年11月10日至1984年5月30日,陈式太极拳大师朱天才受国家体委派遣赴新加坡授拳。1984年,温县举办首届太极推手比赛,并在全县13个乡都建立了太极拳辅导站。同年,在武汉举行的有7个国家140多名运动员参加的首届国际武术观摩交流会上,习练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员获得9枚金牌(我国共获11枚)。1985年,温县队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推手、套路比赛,获得3项冠军及套路比赛的前三名。1986年4月,在河南省太极推手赛上,陈式太极拳获得成年组、传统组和老年组3个第一名。河南省把太极拳与少林拳并称为“两拳”,予以积极推介与发展。同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将陈式太极拳作为产业列入“十五”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市(焦作市)、县(温县)、乡、村均成立太极拳研究会,致力于太极拳研究者近3000人。
1992年至2007年,温县以及焦作市成功举办九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和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参加团队和人数逐年递增,规模和影响逐届加大。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将年会更名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被列为国家正式涉外赛事活动。2007年太极拳年会暨太极拳交流大赛参加国家(地区)达32个,人数2253人,创历届年会(大赛)之最。促进了太极拳向世界发展的进程。
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练拳者逾亿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据统计,全市现有太极拳武馆、学校50所,共有40多万人习练太极拳。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以温县陈家沟“四大金刚”(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为代表的300多名拳师常年在海内外授课教拳,120余人在全国武术界有重大影响,20人在世界享有较高声誉,7人获中国太极拳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