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当前位置:中华太极拳 >> 文章资讯 >> 太极拳研究 >> 浏览文章

太极拳技法.特点

2011-06-13 18:23:28 本站原创

陈式太极拳以“、捋、挤、按、採、、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第一节八法五步
八法五步(即13势)是太极拳的技击精髓,八法乃八种技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五步乃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八法掤劲为八劲之本,最根本特点为八面支撑之力。掌心由内向外翻转称为掤劲,它是弹簧力,犹如水之托舟,是向上向外的反弹力;如秤之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借其辨别方向、大小。掤劲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自己胸部。
捋劲为掌心由外向内翻转,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但要防止对方肩击、胯打,还要与来力方向一致,俗称“顺手牵羊”。
挤劲是在下盘稳固、周身不失掤劲的基础上,以腰脊为轴,向左或右逐步旋转于肩、肘、手的旋贯力。为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是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助之,亦称“补掌发劲”,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
按劲是向前向下推击或上掀之力,如推石磙,用时须顶头、含胸、塌腰,用腰力发出。
採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一手向下,另一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採后挒。
挒劲是以手臂向左右挡开之力,同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
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
靠劲是用肩击、背挤、胯打,贴身时使用。
五步《太极拳行功心解》中有“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之说。一解:折叠是指胯根与小腹下部的折叠,转换是指步法中虚实的转换。步法中虚实的转换在于重心的移动,移动要经过抽托(两肾的抽托,如左转则左肾抽,右肾托)、迭胯(小腹下部与胯根相接)、沉裆、尾闾收(即中定)的过程。抽托、迭胯是移动重心;沉裆、中定则稳定重心。前进时重心向前移动,先脚跟着地,依次是脚掌、脚趾落地。后退时则重心后移,依次是脚趾、脚掌、脚跟着地。
前进以野马分鬃为例:在上势中定之后,在含胸、塌腰前导下,上身下降,先出左腿,用左脚将对方后脚跟扣住,接着以腰为轴往左挒,走抽托、迭胯、沉裆、中定,同时,上肢则左臂前伸于对方胸前,右臂后撑,随同下肢动作,将对方挒出,终势左弓步。
后退以左倒卷肱为例:在上势中定之后,身下降,左腿向后退,左脚经右腿里侧划弧线,先脚掌着地,逐步踏实,同时走后退的抽托、迭胯、沉裆、中定,上肢则配合下肢,右掌经右耳旁通过左肘上方前推,左掌经右肘下向后拉,手心向上,驻于左胯旁,此时右足里扣前落踏实做退中寓进的动作,终了势为右半弓半马步,眼向前看。
顾盼在此处指步法,是由步随身转,身随眼动的原则命名的,因之左顾实际是以眼领先,向左侧移动的步法;右盼也是以眼带动向右跨的步法。
中定不仅在每式终了后走中定的动作,尚有在蓄劲之顷身躯中正,平衡的一刹那发力时走中定,所谓“蓄发一定间”。具体做法是:在屈膝、沉裆、尾闾收住时,重心下降,裆部撑开,两脚下踏,下盘得以稳固,蓄发瞬间完成。
注:八步五法招招互有连贯、揉合,不少动作很难用语言说清,习练时需根据老师所授自行体悟。
第二节身型技术
陈式太极拳对身体运动均有具体要求,要求以柔为主,周身放松,足下生根,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一身备五弓,周身相随,内外一致,触觉灵敏,舍己从人,变化无方,神鬼莫测。
虚领顶劲太极拳身型技术对头部要求的术语,又称“虚灵顶劲”。陈鑫云:“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虚领顶劲,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从两耳尖直上头顶与两耳垂连线交会处),要虚虚上领,额前天庭处向前顶劲,颈部肌肉不是强直用力梗脖,要求保持颈肌有弹性,这是一种自然用劲状态。
沉肘松肩太极拳身型技术对肩肘要求的术语,亦称沉肩垂肘、松肩坠肘。陈鑫云:“打拳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肩塌下,不可架起来。”“两肩要常松下,见之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肘向下,膝盖与脚尖上下相照。”“两肘当下沉,不下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肩松(沉)即是将肩顶骨(肩峰)落下,肩井穴处放松,同时两肩微扣,向下沉劲,这些也是用意识调控,非拙力所为。在松肩的前提下,肩关节向下微位移。肘垂(坠),即练太极拳时,肘始终要微屈并具有下坠劲,即使手臂上举也一样,肘尖总是保持对地面之意向。
含胸塌腰太极拳身型技术对胸腰要求的术语。陈鑫言:“胸要含住劲。胸要虚含如磬。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为颈下腹上部位,胸与背相对应,拔背必含胸。含胸是胸背部和肋间肌肉在意识指挥下自然放松,两肩有向前相合之意,犹如肺部透视时两肩向前靠板之象,使撑起来的胸廓微内收,绝非凹胸或用力形成驼背之势。平时含胸是浅含的,不凹不凸。含胸能扩大肺活量和腰胯转动的幅度,尚有助于化解来力的攻击。在推手、散手、对拳之时,如遇到强攻,在化劲发劲的一刹那要加深含胸,以保持均势。“塌腰”指的是脊柱两侧上至肩下至腰部分的要求,脊就是脊柱(分颈、胸、腰、骶、尾五节),要求脊柱在适度拉伸中,保持正直而且骨关节(椎间盘)虚虚对准,练拳要使背部的肌肉放松,分别向纵横方向伸张,形成拔背、扩背之势,有气贴背的感觉。腰包括左右两肾和左右侧腰及前腰(腹部)。松腰指“尾闾”上提,腰背“肾俞”、“命门”后塌。这里的塌腰与长拳的塌腰截然不同,是腰向后塌,即通过收臀抱胯等动作,使附着腰椎间的肌肉收缩,并向下沉住“尾闾”,脊柱尾骨根向前托起“丹田”,从而减小脊椎“S”生理曲线,形成塌腰,并使得“尾闾中正”。这同样是要用意通过放松腰部来做到。
圆裆敛臀太极拳身型技术对臀、裆部要求的术语。臀部要微微内收,使腹部充实;裆部松开,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裆要撑圆。陈鑫云:“裆要圆,圆则稳。”“裆撑圆,虚虚合住。”股骨头与髋臼联结处及周围肌肉组织部位称胯关节,两胯构成的拱形内弧称裆部。圆裆即松开髋关节,放松附着其上的肌群,在此基础上有胯根(股骨头)向内抽缩的变化,此时形成的状态即为开裆合住劲。圆裆并非一定要外形的大开展,实为内意内劲的要求。
刚柔相济陈式太极拳外形内劲的总的要求。拳谱规定:“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学习时,先求柔软,摧掉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僵硬劲。接着练习运柔成刚,放松全身,放长身肢产生弹性刚劲,靠缠丝劲的绞来绞去加强弹性的韧度:“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之于内。”“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练拳时六字要领:“柔行气、刚落点。”此乃刚柔相济。
快慢相间陈式太极拳动作外形的一条原则,匀速舒缓不是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初学要慢,由粗到精检验动作的正确性,但要避免意滞神呆,要神气鼓荡和意气风发。具备了两个标准,再由慢转快:一是动作快而沉着不浮,二是动作能表现出入门劲别之一。练架子和学习过程中应当这样注意快慢相间。同样,一个拳式中也应掌握此原则:凡在转关折叠处慢,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劲时快。整套拳的快慢要匀要清。
开合虚实太极拳锻炼原则。《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开”指伸、进、俯、落等动作;“合”指屈、退、仰、起等动作;“虚”指意念不专注处、辅助用力和放松部以及合的动作;“实”指意念所注部位、主要着力处和开的动作等。前人以阴阳二字代表开合虚实,并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来指导拳术训练。也就是把开合、虚实这两组各含一对矛盾的表现形式,统一于每个动作中,使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例如“六封四闭”的两掌前推动作,两臂因内旋前推而使桡侧含内合之劲,尺侧则含外开之劲,即“合中有开”,两掌前推的一面为实,背面为虚,即“实中有虚”。此外,动作的开合虚实要与呼吸和劲力的蓄发结合起来。其一般方法是:合、虚、蓄劲时吸气,开、实、发劲时呼气。
内外相合指内意与外形的协调配合。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一气,则浑然无间。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带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通常由内及外为主,由外引内为辅,最终达到内外合一、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指上下肢以及躯干协调配合运动。语出《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亦即太极拳论中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上下相随人难侵”,有“手到脚不到,打人打不倒”之说。若做好“上下相随”,必须: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间动而上下和之。
松活弹抖陈式太极拳发劲术语。陈式太极拳的刚快之劲是建立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以螺旋形式发出来的一种爆发力。发劲要领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由大脑指挥,以腰脊为枢纽,结合丹田带动,以螺旋弹抖的形式,调动全身力量,节节贯穿 ,集中到一个发射点上,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骡马打滚后抖尘,像卷紧的钟表发条失控弹开,从身体某一部位爆发出来,产生巨大威力。
劲断意不断太极拳劲法术语。指练拳时,一些动作之间衔接上出现停顿,直观上看是劲力不连续,实际上意识仍要贯注动作,内劲仍在运行,即使意识也出现了中断,则运用神气,造成一种态势,使动作外形上仍有相连的趋势。
太极拳要求,练全趟架子时,势势相接,连绵不断,如长江流水一气呵成。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衔接前后动作时要嵌进折叠,如下一动作是往下,就要先向上一摺,画一个向上的半圆圈,再接下一动作,如同笔法中的回锋。在步法上,进退时要加“转换”,即加入抽托、迭胯、沉裆、尾闾收住(中定)。如此,上下势的动作就能很好地衔接起来,内劲也不会中断。
四两拨千斤太极拳推手技术术语。语出《拳经》:“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即用巧力,是以巧破千斤,而不是用拙力,你来力,我去力,互相顶撞,形成“顶牛”之势。太极拳技法要求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力从人借,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四两拨千斤常用方法:用迭加力,即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加少量力,即能使对方重心不稳而跌出,这是借人之力最常用的方法。用惯性力,物体有保持自身静止或运动的特征,力学上叫惯性。比如人们在行驶的汽车里,是在与汽车同时向前运动,当汽车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斜或跌倒。用力推击对方时,对方如用力抵抗,我立即松手撤力(术语叫空劲),对方身体受惯性支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向前失去平衡,此时若再轻轻一拨,对方跌出更甚。用旋转力,比如当对方以右手击我左肩时,我的左肩应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转腰不动步避让,对方未受阻而继续前进,引动其身体,此时我立即以右手击其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力,就能使对方身体旋转发生不稳状态。将自身练成气球体,随时掌握曲伸的螺旋缠丝劲,遇来力随化随发,或者乘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的一刹那,运用“四两”之力,即可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跌。
顺逆缠丝通常所说的练“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最本质特点。练太极拳,走架、推手、练气、练劲,就是练缠丝劲。缠丝劲要求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内气发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旋腰转脊,布于全身。上行旋腕转膀,下行旋踝转膝,动作弧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进而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这不但为技击提供了重要条件,而且对健身非常有利,它对内脏器官起到了按摩作用,同时增强了大脑的功能,使全身受到益处。
顺逆缠丝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甚至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这种螺旋缠丝劲犹如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福线(亦称来复线),是很有穿透力的。缠丝劲外用形式多样,可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沾、粘、连、随、弹、抖、寸、空等劲。顺逆缠丝劲贯彻于各种刚柔、快慢、开合、升沉动作之中,体现于身体各个部位之上。动作再快,蹿蹦跳跃动作再多,也不能失去螺旋劲。打拳如旋风、漩涡、飞轮、滚动在地上的球体,出劲如飞旋前进的子弹。合则以螺旋为形式,发挥胸腰的向心力,气聚丹田;开则以螺旋为形式,发挥丹田气的离心力,气贯四梢。陈式太极拳历代宗师对缠丝劲都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运用。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按性能分为两种最基本的缠丝,即顺缠丝和逆缠丝。小指领劲,大指合,向掌心一方旋转,为顺缠;大指领劲,小指合,向小指一方旋转,为逆缠(《太极拳全书》中与此说相反,今采陈照奎说)。手顺缠多数为捋劲,逆缠多数为掤劲。陈式太极一切动作一个圆包含着两种劲别变化。腿以膝盖旋转方向为标准划分顺逆,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裆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为顺缠;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为逆缠。
缠丝类别。在顺逆两个基本缠丝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左右缠丝、上下缠丝、里外缠丝、大小缠丝、进退缠丝。练拳时感到动作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用缠丝来检查以求得顺遂,纠正姿势。缠丝劲练习时,有左单云手、右单云手、双云手、左右后捋翻手缠、握拳左右缠、双手缠、进步双手缠、侧身进步双手缠、退步左右缠、左开步缠、右开步缠等十多种练习方法。
第三节练功层次
实际上,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在劲而不在招。一招一式的技击用法固然重要,但不是主要的。陈式太极拳师与人交手,在于称量敌劲的大小、方向、着力点,用四两拨千斤法引进落空,找准敌方劲力虚处,一击成功。练习与实战,在劲不在招。当代陈照奎有言:“千招万招,只是一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化与发不可强分,古拳师云:“化即是发,发即是化。”言化、发应一气贯通,一气呵成。
入门练法人们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大致有两种练法。一种是从外刚入手。金刚捣碓,震脚声若巨雷;掩手肱拳,呼呼风响;踢二起,跃起踢六尺高。一种是按一般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要求,走好架子,用心存想,劲断意不断。两种练法均有弊端。前一种容易横气填胸,努劲鼓气,时间短则胸腹不适,时间长则易成内伤。后一种则练上十年八年,手上未增缚鸡之力。因此,必须靠有真知灼见的老师在旁指导,不光纠正拳架,更重要的是指导拳劲。太极拳也因此而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练陈式太极拳要练套路、练推手、练单式三者结合起来。陈照奎说:“推手是检验架子的试金石,走架子又是推手的基础,练单式则是出功夫适应散打的关键。”此外还应练基本功,如气功桩、抖杆子、腰腿功等。
五层功夫从盘熟架子到登堂入室,对练功境界大致有五层功夫和三个阶段两种说法。五层功夫是从阴阳刚柔成分比例而言。陈式太极拳古诀讲:“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太极拳讲究阴阳,何为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与阳对立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把二者按十分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五阴五阳。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所以第一层功夫适应不了技击。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用不巧,但知道引进落空,偶尔把对方发出,自己却难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称“一阴九阳根头棍”。第二层功夫期间,不管进攻和走化都是勉强的,往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此时尚未完全达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虽能走化,但还易出现丢僵和顶抗的毛病,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第三层功夫虽然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但气还比较薄弱,动作协调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运化自如。但一遇劲敌,尚不能随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论中所说的那样“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引进和发出对方,往往生硬和勉强,所以说“三阴七阳犹觉硬”。第四层功夫内劲已十分充足,意气换得灵,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因此在推手较量时,对方进攻的威力不大,触着即变换身法,很容易将其来力化掉,表现出随人之动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处处意在人先,动作小,发劲干脆,落点准,威力大的特点,所以说“四阴六阳类好手”。第五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似手,挨着何处何处击,蓄发相变,八面支撑,所以说“唯有五阴与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
三个阶段是从练拳进展顺序而言,分“着(招)熟、懂劲、神明”。第一阶段要练熟拳套招数;第二阶段练推手,逐渐知己知彼(之劲),知化发之法;第三阶段是神而明之的最高境界,“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挨着何处何处去,我又不知玄又玄”,均是此境界写照。据陈照奎讲,其父陈发科,手上置一麻雀,麻雀飞不起来,其所难及,实已达神明境界。
附:陈式太极拳“武德门规”
欲达到太极玄妙境界,绝非手头功夫精强而能,非胸襟博大、心怀若谷者不可。陈发科外号“陈不中”,与人交手前连连谦逊说“我不中”,交手中处处为人留余地留面子,实则功夫于其时可谓无双无对。陈式太极拳极重武德修养,也是一大特点。立有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等规则,尤反对学拳不敬、狂、满。
门尊十二严:
端:举止端正庄重;公:公正;仁:仁慈、善良;浩:浩然之气、胸怀宽广;忠:忠诚老实;诚:诚心诚意;敬:恭敬尊重;正:正直正派;义:正义;勇:见义勇为;信:信仰、崇拜;德:品德、道德。
规守廿备:
不倚权欺人;不畏强凌弱;不惧险,救危;不为非作歹;不仗技采花;不借势狂妄;不走街卖艺;不串乡结党;不奢逸流浪;不自骄自满;不与狂徒较量;不与无知争强;不可骄谄贫富;不贪无义横财;不图显官厚禄;不抗公私之债;不得损公碍私;不过酒色处事;不当叛国臭徒;不应蹉懈习拳。
戒章十二禁:
邪:不正当的事(歪风邪气);反:坏、恶(指坏人坏事,为非作歹);刁:无赖;猾:狡猾;奢:过分奢侈、挥霍;诈:欺诈、诓骗;疯:言行狂妄;卑:下贱、品质低劣;奸:奸诈、虚伪、背叛、下流;谎:不老实;狂:极端任性、狂妄、妄自尊大;恶:恶毒、凶狠、极坏行为。
律则二格:
善良之人、端德者习拳,以健身强壮身体为卫身之根,此乃陈门拳术本貌共遵。
不良之人、邪恶者从拳,以资侮掠人之本,为患害。此乃陈门拳术戒绝反对。
学拳须知:
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拳。
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是非。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岂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以为善,善斯大矣。
学太极拳著著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