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究
◎当前位置:中华太极拳 >> 文章资讯 >> 太极拳研究 >> 浏览文章

太极素本的生命内涵

2010-10-11 17:12:12 本站原创

发布者:尚  杰 

内容提要:“素”是自然万物普遍存在的最本质、最天然的属性,是易学本体论关于万物存在本体和心本体的元始核心。《蒙》卦的“蒙以养正”,形成养气、养德、养心、养性、养功、修养、学养等的哲学命题,成为人类生命存在的首要条件。《贲》卦的返本归真,指明了自然朴素的生命意味,指明了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同时也指明了装饰的审美观念应返归到自然原本状况上来。《履》卦的“素履”要求,成为先祖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的根本准则,以“素”为依据,以天地上下尊卑为秩序,就能在履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避除危险灾祸,顺利而行。以素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周易》的经、传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素本、易学本体论、蒙养、养素、素履、养生

 

易学本体论是关于“宇宙自然本体”的理论与描述,是以朴素的“宇宙自然本体”为立足点、为生命源泉来研究人类生存的本真之美。《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乾阳之天道与坤阴之地道合为“太极之道”。《易》以混沌无形的太极为本原,以有形的天地规律为准则,准则在心,心为太极,本原为命,命在天地。“太极”是天地未分的元始混沌状态,是生命的源泉。“太极”同时又是万物归聚的统一状态,九九归一,万变不离其宗。

太极生乾坤两仪,乾坤二仪是众卦之父母,是《周易》的核心和纲领。乾为天,坤为地,天地阴阳,乾父坤母相交产生六子卦象。乾坤与六子八种卦体,象征天地间的八类自然现象。八卦两两排列组合构成六十四卦,更为细致地展开了一系列的变化体例,以象征万事万物的生化过程,反映了以宇宙为本的生成秩序和尊卑等级: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传》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周易·系辞上传》)

《易》的本体论将崇尚天道,效法地道,推广到人类文明的等级秩序。《周易》以乾坤二元为元始、为主干,凸显生命运动的升降、往来、开辟、开创、交错、交合、亨通。坤随乾行,尊卑定位,开创大业,无所不利。与《连山易》对艮山的安稳、抑止、不升、不出、不进的生命依赖,《归藏易》对地坤的含藏、静止、顺从、资生、方回的生命依赖,有了大的变化突破。

古代本体、本原、本源、本根等概念都表达了决定事物根本起源的问题,万事万物依据生命起源为根本。物以本为根,以本为亲,物以类聚,同归于本。《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以本原为依据,本原一旦确立,道理随之而产生。《庄子·知北游》: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原”,本原,本质立场。以天地之美为本原,为依据,万物之理即可通达。庄子明确肯定了美的根源与本质在于天地自然万物,通过观察自然,探索其中的规律,发现其中的美。“本根”,自然万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始依据,道本体自然而然的规律特征。中国古代的本原论、本根论、本体论、宇宙论在探索物质存在依据和宇宙生成本原问题上是统一起来看待的。

“素”就是自然的本体状态,是天然的、本质的、没有漂染,没有装饰,没有雕凿,没有绘画,没有任何人为加工因素的物质原本状态,如同“丝”的本色。“素”不等于“白”,“素”近乎白色,如白玉、白丝、白酒的天然本色,不是白粉彩色加工成的。“素”通过“意象”显示它的朴素性、自然性、自由性、本真性。在《周易》中,不管是《经》的部分,还是《传》的部分,都确立了以自然朴素为本体的理论框架,“素”构成了自然万物普遍存在的最本质、最天然的属性,是易学本体论关于万物存在本体和心本体的元始核心。以下以《蒙》卦、《贲》卦、《履》卦等为例,说明《周易》的以素为本的本体论观点

一、童蒙与养正

《周易》乾坤二卦统领全局,乾天居第一卦,坤地居第二卦,象征天地父母二卦,两卦以“天玄而地黄”告终。序之第三卦是《屯》卦,《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这是孔子对《屯》卦居第三位的解释。乾坤刚柔,天地阴阳刚刚开始交作,生态尚未形成,阴阳相抱一体,如同胎儿抱膝蜷伏,屯聚阴阳之际,成胎未生。物动则通,虽然动中有凶险,但是能亨通。雷雨交加,水动满盈,品物流形,万物的雏形正在孕育之中。天之造化,创生植物处于冥昧状态,云雷水动,兴养万物。

序之第四卦是《蒙》卦,《周易·序卦》曰:“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万物化育生成,蒙昧动。《周易·蒙》指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蒙》卦上卦为艮山,下卦为坎水,山下有水之象。《蒙》是《屯》的倒序卦,两者卦体一致,观察的角度不同。“蒙”处于万物萌生“发蒙”的最初阶段,尚未真正成熟,如同“太极”始生两仪。《乾凿度》:“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屯”、“蒙”皆属于浑沦状态。“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我寻求如同孩童一样的蒙昧,而是蒙昧在寻求我,来发蒙我。此句言我与蒙昧,尚不分开,物我未分。“志应也”,这是意志与天地感应的结果。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一切都是混沌的,天地尚未分开阶段,所以《蒙》的第一阶段,就要“发蒙”,启蒙开始,开发蒙昧状,如盘古开天地一样。“发蒙之道”,天地自然之“蒙”与“人道”之我浑沦一体。我求人以发蒙,与蒙昧求我发,以心志感应相与。

《蒙》同时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序卦》曰:“物稚不可不养也。”“蒙”幼小稚嫩,处在山高水险之中,必须继续屯积养育。蒙昧之时,先自养公正,自养元气,自养其德,通过“养”达到开蒙、启蒙的目的。到开蒙、发蒙时,便有了圣功。

《周易·颐》曰:“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周易·序卦》)《颐》卦是主张养正、养贤、自养之卦。颐者,养也。颐和,养和也。事物经过良好的积蓄以后,必须进行养正与自养,才能获得吉祥。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利万民,君子自养而能大矣。通过君臣上下对正义、正气、正道、正理的长期修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团结,君子才能大而有庆。《蒙》卦的“蒙以养正”形成养气、养德、养心、养性、养功、修养、学养等的哲学命题,成为人类生命存在的首要条件。《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有: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内经》把万物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过程,分为“未出”与“则出”。“未出”相当于《屯》卦,叫阴中之阴。“则出”相当于《蒙》卦,叫阴中之阳,是阳气给了万物生机,给了万物正气。阴气给了万物形体,给了万物主张。万物发生,生在春天。春天生长之前是冬天。冬天寒冽,所以要“藏”。冬天的寒冽对新生命有威胁,相当于《蒙》卦,山下有水险一样。所以要“藏”,“藏”也有“蒙养”的意思。

“蒙”是太极的氤氲、鸿蒙、初生状态;“童”从赤子阶段起始,天真、无邪、无欲、至顺、极柔,是朴素天然、不雕不饰、原始美好的状态。从生命的起点意义上讲,它是生命之本,一切都是充满生机的,也是尽善尽美的。人的生命走向成熟,走向衰老的过程也是远离“童蒙”的过程,意味着在人的主观意识中邪恶、欲念、虚伪、伤害他人的因素不断增加,反过来这些因素也在不断地损伤人的身心的元气、正气、生气,使人体的各种生理机制日趋走向僵化、硬化、老化等。从素本的本体依据上讲,人类的生命健康、实践活动、审美思维等,一切都希望以“童蒙”为依据,不背离它的生命规律和存在价值,返回到“童”的起点,保养住“蒙”的元初。

二、白贲与丘园

《周易·贲》卦通过文饰之象,确定艺术装饰的审美标准。“贲”的装饰性建立在“贲极反本”、“文明以止”的美学原则之上,回归到以“素”为本,以“丘园”之自然原本状态为理想生活空间的文明境界上来。《贲》卦由下体离火卦和上体艮山卦组成,其卦象为山下有火照耀,以此光明之象引申为社会的文明景象。《贲·彖》曰: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贲》卦“观乎天文”乃观察日月星辰的空间错布和四季的“时变”,“观乎人文”乃观察人类社会伦理秩序,以文明之礼教化天下。天下之事,无饰不行,但装饰推行到繁盛的极点,则丧失本性。这种虚饰必须受制于文明,不能用过分的矫饰蒙蔽君子的志向。自然本体之象是刚柔之交,《贲》卦下体内卦为离,离的本体是乾。坤在乾中爻施一阴,化生为中女离。上体外卦为艮,艮的本体是坤,乾在坤上爻施一阳,化生为少男艮。因此,《贲》的本体是《泰》。泰卦是天地相交之卦,泰卦下卦为乾天,上卦为坤地。天气自上方向下运行,地气自下方向上运行,二气交合,化生万物,这是天地之道的盛大文明景象。天地自然生生相交,寒暑阴阳更新变迁,是《贲》卦的本质之义,是古代文明的依据。《杂卦》说:“贲,无色也。”包含有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那就是古代文明的审美标准是依据自然之本,无色无味的天象来建立的,体现了本体论“素”为本、为最美的审美特征。

《周易集解》郑玄解释《贲》曰:“贲,文饰也。‘离为日’,天文也。艮为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者也。” 《周易集解》虞翻解释《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说:

日月星辰为“天文”也。泰震春兑秋,贲坎冬离夏,巽为进退,日月星辰进退盈缩,谓脁侧胐也。历象在天成变,故“以察时变”矣。

《泰》卦是由乾坤两卦相交而成,《泰》卦的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互体组成兑卦,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互体组成震卦。“兑”在时间上代表秋季,在空间上居西方。“震”在时间上代表春季,在空间上居东方。《贲》卦下卦的离卦,在时间上代表夏季,在空间上居南方。《离》卦的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互体组成巽卦,《巽》的本体是《离》,《离》中包含《巽》。《周易·说卦》曰:巽“为风”、“为进退。”《贲》卦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互体组成坎坎,在时间上代表冬季,在空间上居北方。所以《贲》卦与其本体父母之卦《泰》卦,二者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而且有进退盈虚循环之象。“互体”指卦二至四爻、三至五爻各组成一个新的卦体,这样内卦与外卦之中间又含两个卦体,一卦含四卦,扩大了取象的范围,更利于分析卦象的真正内涵,更有利理解爻辞的本义。

《泰》、《贲》自然本体生成和时空旋转(乾元创图)

 “脁(ti?o)”,指农历月底,月亮在西,有月亮逃离之会意。“胐(fěi ),指月初新月开始发光,有月亮始出之会意。“巽”卦在月象上代表月亮由入到出的盈虚转变过程,是月末与月初的临界点,代表了历象的微妙变化。既然是微妙变化,就要引导人们去细致地观察天文,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贲》象看天地相交的《泰》卦本意,透过日月星辰变化看乾坤的阴阳本质,体现《周易》“观天文”、“察时变”的本体论实质。《贲》卦有曰: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六二:贲其须。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上九:白贲,无咎。

君子舍车徒步而行,立足于本体之“贲”。从“趾”到“须”,从头至尾,无不以“贲”为本。“贲”下中爻互体组成的“坎水”,从下卦“离火”中蒸发形成,水很纯净透明。君子以纯净之水“濡”湿心田,润泽自身,能够永贞坚固,获得吉祥。“贲”如纯净之水,君子以之洗尘。“六四”之位,处于疑虑踌躇,游变不定之位,或饰或素,内心疑惧,最终取“白马”的白素之貌。“六四”有君子骑着白马求婚之象,以区别草寇抢婚。君子处第五爻尊位,建设自己的家园。“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丘园”有山林园圃隐居之象,纯净自然本体景象。上述《贲》下卦离含有“巽”象,下卦为艮,。虞翻在《周易集解》解释曰:“巽为帛,为绳。艮,手持,故‘束帛’。”《周易·说卦》说《巽》为“绳直”,《艮》为“指”。所以,“巽”和“艮”两卦相合,则有手持丝帛之象。君子在第五爻尊位,隐居于“丘园”,用手指着一束“丝帛”,让你去领悟其意。虽然丝帛“戋戋(jiān)”(很少、细微)很精细,很吝惜,但是足以表达君子隐居的不言之意。这一束丝帛不正是“素”吗!“素”即“素丝”,强调本原,没有人为加工印染因素,自然而然。子夏问孔子《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的解答说“绘事后素”。回答非常精妙,言简意赅,让你去领悟其中的“真意”吧。《贲》卦的返本归真,正是指明了自然朴素的生命意味,指明了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同时也指明了装饰的审美观念应返归到自然原本状况上来,回到简单的、明晰的这一“束帛”上来。

《贲》卦的终极第六爻位指出:“上九,白贲,无咎。”《周易集解》干宝解释说:“白,素也,延山林之人,采素士之言,以饰其政。”《周易集解》荀爽解释《序卦》“贲者,饰也。致饰而后亨则尽矣。”曰:“极饰反素。”《周易折中》本义:“贲极反本,复于无色。‘善补过矣’,故其象占如此。”《周易折中》程传:“上九《贲》之极也,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唯能质白其贲,则无过失之咎。‘白’,素也。尚质素则不失其本真,所谓尚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此共同认为“白”就是“素”的本色。《贲》的上卦之初(第四爻)言“白马”,中爻(第五爻)言“束帛”,上爻(第六爻)则言“白贲”。一始一终都言“白”。“白马”的“白”不是染成的,而是天然的色彩,如同“束帛”的本色一样。“白贲”之“白”可以理解为一种天然的白色,不是涂染的装饰色。天然一片空白,文饰已到了极点,装饰到了极处,复归于“空白”,这样来弥补人为装饰的过失。“白贲”崇尚质素空白,不尚华饰虚饰。如《庄子》有“虚室生白”,白自然生成。《诗经》“素以为绚”,天然朴素之美,绚丽明亮。《贲》的本实之意既然已确定,那种不务实的虚夸、人生的伪价值、艺术丹漆涂绘的工匠气就要从观念上逐步清除掉。白玉不雕,雕而废;宝珠不饰,饰而毁。贲非正饰,以“白”空之,以“素”养之,则无咎无害。

此外,位居《周易》的《履》卦,则强调人类实践所应当履行天地之道的行为准则。“履”者,履行,实践也。《履》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兑,上天与地泽都存在威胁人类的一方面,天道不可违,人行于水泽之中更当谨慎,以自然规律办事,才能顺利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履》行准则的第一点,“初九:素履,往无咎。”就是强调人类实践首先要以“素”为本,以“素”为原则,君子要辨别上下,全面观察天地自然的规律性,以自然本真的规律性为履行准则,不因社会、世俗、物利、私欲所迁,不附属于局部的利益,志向坚定,不失本色,不失其正,所以没有咎错,充分体现出《易》道以自然朴素为依据的本体论观点。

《履》行准则的最关键的一点,“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要全面考察、审视履行道路上的得失,详细回视审核天理、地理、人事的关系。“旋”者,周旋也。履行的最后要总结实践的经验,全方面周旋、反思实践中的凶吉成败教训,从根本上回到“素履”本体上去,对照本体,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认识。“元”,既本原、初始。回归本原、元始之“素”,才能在新的道路上化险为夷,大有喜庆。“素履”成为先祖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的根本准则,以“素”为依据,以天地上下尊卑为秩序,就能在履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避除危险灾祸,顺利而行。

以素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周易》的经、传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在诸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并应用于美学、艺术、医学、堪舆、丹术、养生等。中先秦医典《黄帝内经》有《素问》篇,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等对“素”之道的问答。“素”在这里有本质、标准之意。“素”非白色、空白。“素问”也不是“白问”。黄帝通过问“素”,阐明天人合一之道、太素浑元之理、阴阳五行变化之由表、性情生死之兆征,使民庶了解养生之道和避邪之术的根本。《素问》把人的生命本质建立在自然变化之道上,了解生命的根源是医学朴素本体论的关键。从中国古代医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本质与自然变化之道是紧密结合在一体的。还有《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皆表达了先祖对“素”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