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海拾贝
◎当前位置:中华太极拳 >> 文章资讯 >> 拳海拾贝 >> 浏览文章

日常现象悟太极

2010-10-05 16:47:42 本站原创
点击浏览下一页

太极拳出之道家,融佛儒之理,崇尚自然平和、以柔克刚、随屈就伸,内涵丰富,别于其他技击武术,可算做一门文化哲学拳。
  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上升理论后不免让人觉得神乎其神、奥妙不解,加之有些感觉很难用文字描述,更使得学拳之人无从下手难以理解。我想,如果从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现象中寻找太极之理,有些深奥的拳理也会迎刃而解的。
  柔若无骨:在看动物世界时,看到蛇使我想到拳论上柔若无骨的要求。这个画面是,当一个人拿住蛇的身子后,蛇并没有去用力挣脱,而是返身一口袭击对方。就是这一返身,如果身子没有放松,或者练拳时时刻绷紧身子,那是做不到的。
  随屈就伸:看到蛇在草丛中穿行,很能显示随屈就伸、避实就虚的潇洒自如。太极拳不尚用力用意,节节松开节节贯穿,我想在蛇的运行中能够得到启发。出手抬脚见缝插针、不僵不硬、避实就虚也是太极拳的奥妙之一。
  立身中正:大家都知道“立木支千斤”,对于太极拳来讲也是同样的。自身偏斜很容易被对手打翻,所以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自然也就成了练拳的基本要求。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中所讲的“犹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便是十分形象的比喻。恩师郑钧先生解释说:“犹如站在正当午太阳下面不见自己的影子,这就是立身中正,无影树。”只有立身中正,才能左来左挡、右来右随,变化莫测。
  节节松开,节节贯穿:偶时,见人玩甩鞭,仔细琢磨一番,很像似太极拳论要求的“节节松开,节节贯穿”。甩鞭之人,在甩鞭之初,鞭子节节是松开的,随后将气节节贯穿,瞬间一紧一抖便发出清脆的响声,当然打在身上肯定很痛的。见他人玩时,轻松自在,然自己拿着鞭子却怎么也甩不出清脆的响声。这也是需要训练的。甩鞭子如此,练太极拳更需如此了。节节松开为化解,节节贯穿为击打,所说的“寸劲”大概也是如此吧。
  差粒米添个豆:这是赵堡太极拳对沾黏连随的形象说法。一次在看央视的《动物世界》,一条大蟒在吞噬一头羚羊时,先要将羚羊缠死。蟒蛇紧紧贴住羚羊身体,每当羚羊喘息的瞬间便将身子紧紧地缠绕一次,这样羚羊只有出气而没有进气的机会,最终窒息而死。这时我惊叹蟒蛇的听劲如此厉害!想想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先生说的“打死不退步”,似乎有所感悟。每当对手稍有喘息,哪怕有个“小米粒儿”的缝隙,稍有回劲就是自己“添豆儿”的机会,这样对方只有后退败北了。当然自己首先不能有回劲,要前捧后上,步步紧逼。前撑一为护住自己,二为听得对方的劲,稍感对手喘息回劲,就即刻跟进。如对手力大,则只能化解改变其力的方向,而不可“扁”,以防对手跟进逼上。但不能“过”,不能“贪”,更不能“扁”。
  一圆即太极:藏教的转经筒,破碎机里的铁球,宾馆的旋转门,凡是圆的运动都要产生无数个切线,球体通过转动可以化解个个方向的“力”。但这只是被动的化解。像宾馆的旋转门,不仅能化解前方的推力,同时产生后面的跟力,跟力与前推力是相等的。当然这只是机械的解释,但也使我们在练太极拳时得到启发。当对手推自己左边时,自己左边相随,右边跟上击打。这就像宾馆的旋转门,你推前面那扇门,后面的那扇门相随击打。旋转门当然不会加力击打,只能相随而已,而只有人才能做到或是等力或是加力。不过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为什么要求“只转不躲”,要将自己练成个“球”,说的就是“一圆即太极”的奥妙所在。
  背丝扣:赵堡太极拳有“背丝扣”之说,陈式太极拳有“缠丝劲”之说。特别是赵堡太极拳的“背丝扣”,可能是方言的问题还是什么,好像没人能说得太清楚。看看杜元话先生的原著,也是不好理解。琢磨再三,使我想起生活中常用的绳子。绳子的制作,一股往左搓,一股往右搓,似乎一阴一阳,然后将两股搓好的绳子一并一合,自然就产生了比单股或者单丝大得多的劲。仔细查看绳子的纹路恰是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相互缠绕,当然左右搓的劲要均衡,否则绳子的两股劲就偏,这叫我想起了“五阴五阳是妙手”拳论妙语。
  引进落空:篮球队员接球,足球队员用身子接球,以及人们在接扔来的东西时,瞬时一缓化解了来力,这些都显出了太极拳“引进落空”的日常运用。当然,是先有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才被太极拳创始人发现运用到技击中的。再则,说是遇到有人坠楼时不要直接去接,而是瞬间一推改变力的方向,坠楼之人便会安然无恙,或者伤势减轻。这也是太极拳划圆中“引进落空,化解来力”作用,或者是“横来竖打,竖来横挡”的最好诠释。
  丹田与气达四稍:恩师郑钧先生将丹田比喻为发电厂,四稍为电灯泡。气沉丹田就如电能聚集,气足自然电压就高,节节放松电流才能达到四稍。节节放松就如电路畅通,才能保证内外相接,才能节节贯穿而气达四稍。如松得不到位,就会气滞,电流就不会到达稍节。所以在练拳时,要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使其凝结成为金丹,气足则精满,精满则神显。
  开裆松胯:一次到游乐场,看到孩子们在玩过吊桥游戏,觉得蛮有意思,便上去试了试。上了吊桥,吊桥晃晃荡荡,每前进一步,在摇摆不定的吊桥上落脚都很不容易,这时我试着将胯松开,前进起来就好多了。这使我想起渔民在那摇摇晃晃的渔船上,要使自己站稳,想必也要开裆松胯才行。这样才好化解左右摇摆的来力,保持自己的立身中正及平衡。在与人推手中,怎样化解对方的来力,以及拳论中要求的开裆松胯,我想在走吊桥中可以得到锻炼,从而体会其中的奥妙。
  以上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现象中,对太极拳的所思所悟。对否,敬请行家高手斧正。
  (作者系焦作赵堡郑悟清拳法研究会理事)
(本刊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