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海拾贝
◎当前位置:中华太极拳 >> 文章资讯 >> 拳海拾贝 >> 浏览文章

從太極拳推手的訓練目的看掤手的運用與變化

2010-10-11 17:29:38 本站原创

論文摘要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訓練中套路練習到散手應用的橋樑,可是現在因比賽制度與模式造成了太極拳的練習者多僅停留在「推手」階段,以致「散手」不思練習,或流於「說招」,這可能使得以後新進的學習者將「推手」與「散手」劃上等號,或無法犛清其差異,以致傳統技術失真。所以本文指出「推手」是太極拳的訓練過程,其目的僅在鍛鍊粘連黏隨的聽化之功而已。換言之,「推手」是無法比賽的,而今之比賽模式無不是以推手之外型加以發勁使人仆跌,這應正本清源名為「散手」。

太極拳因其技擊特色又名為「掤勁拳」或「掤拳」,所以,「掤」為太極拳的總手,意為太極拳技擊手法皆以「掤」手為其第一道防線,再以其他散手手法拒敵。因此,「推手」即鍛鍊「掤」法的感應能力、聽勁、粘連黏隨之功。本文特以「掤」手接採、捩、肘、靠,証明掤的變化性與其在武術中的重要地位。

 

点击浏览下一页

第一章 緒論

《太極之舟》“慈航共渡新世紀”前者軒轅氏 中者黃連順〈演練太極掤手〉後者女媧氏一、 動機:目前一般太極拳推手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訓練時的重點課程,而其訓練的理念各家各派亦有一番不同的說法。武術界有云:「各師承,各傳授」,這說明了同樣系統、流派,會因不同的師承,以及各人觀念總結出不同的拳術理論,產生拳路與技法各異的風貌。

現今由於體育與運動競賽觀念舒發,所以現今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發展方向是以比賽規則為依據,這對於「體育」方面的推展是有正面影響的。但是為了符合現今的體育理念,而制定的推手規則,卻因之而使技巧的運用範圍狹小又受到限定。這使得太極拳推手的初始訓練理念,無法貫徹傳授給現在新興一代的學習者。這不但影響了推手技術水準的提升,亦影響其發展。例如目前推手比賽或練習時我們常常可看到「較力」的比賽與練習,而其比賽或訓練的形式就成了「頂牛」這一類的競技比賽。反而太極拳推手的原貌、始意,漸漸被世人所遺忘。這使一些人認為「推手」是太極拳與他人技擊、搏鬥的方式。我們都知道每一種現代競技運動比賽均須有自身獨特技術,使它呈現給世人的觀感是一現即知的;例如:拳擊就不會有柔道的風味,泰國拳就不會看成跆拳道,柔道與西洋角力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這說明了沒有一套獨特風格特色為背景,而形成的技術規範就無法推上現代競技運動比賽。我們從比賽的實際情況可以了解,選手技術水準不夠時,常常會產生以力抗力,有如能力抗狂瀾之勢;可是在相互出招之餘,絲毫不見其功效。這種殊不懂得太極拳走化之功、蠻幹的運動模式,或許這些選手會因力大而僥倖得勝,進而從力量的方面反覆加強,這已偏離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目的,更影響其發展。

二、 研究目的與範圍

目前可看到的有關於太極拳的書籍大都僅論及拳架的演練方式,或拳架應敵時互相拆解的分析,或推手的練習訓練法而已。於此,我們不僅要懷疑:「太極拳到底要如何善用他的訓練過程提升其實際對敵之功效?」試問:「太極拳在與人搏鬥時是不是與敵人搭手後而進行近身格鬥?」當然每一位有智慧的武術家都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太極拳散手到底如何練習呢?他對敵的備戰動作是什麼呢?太極是否有散手的單練動作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迫切希望去解決的。由於現代推手比賽的模式規範狹小,因而造成一些選手或太極拳的練習者無法一窺太極拳之原貌,這也可能造成爾後太極拳深奧的傳統技藝被誤解,甚至失傳,希望透過本論文拋磚引玉提出掤手的運用的技法與其變化,使新進的太極拳練習者迅速得由最基礎的「推手」訓練提升至散手的應用層次。

武諺常云:「不怕千招會,只怕一招精」,太極拳的應用也是如此;習拳若想要能達到應敵之效,不從一招招的散手訓練著手不能為功。我們從其他各項對抗性的運動也可以明白,如柔道選手的專精動作或為掃腳或為外割,拳擊選手專長或右手直拳或上勾拳.......等,這些單項運動的運動能從那麼多的格鬥技巧中尋找出一個適合於自己的「必殺」招數再加以單練,太極拳在技擊的領域何嘗不是這樣。可是目前我們常看到在太極拳習練時多著重於套路的演練或推手的訓練,再不然就是互相的「拆招」或「說招」而已,因此想要把太極拳的散手練好有上述的訓練模式是不夠的。本文強調太極拳單練的重要,和說明太極拳推手與太極拳散手是截然不同的。太極拳的應用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的獨特見解,故本文希望藉本人多年來參與太極拳推手比賽及各項擂台賽的各種比賽時的經驗,特別以太極拳「掤」的運用與變化為主題,闡述太極拳推手、散手之重要。

由《陳微明太極拳答問》一書中指出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可知太極拳技擊的手法內容變化豐富,所以本文只從太極拳推手練習的各階段過程,來探討太極拳推手訓練目的,訓練過程以及「掤」起始的技擊運用變化。由於推手是太極拳散手訓練入門的第一層功夫,而「掤手」又為太極拳八法(掤捋擠按,採捩肘靠)之起首,故本文作者以「掤」來串聯採捩肘靠的應用手法為研究範圍的限定。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三、 研究方法

本論文之研究分兩部份進行:首先討論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真正目的為何。這部份由討論太極拳的目的(技擊)、內容、訓練過程開始。先了解太極拳推手訓練真義為何,再比較各家武術與推手相關的訓練,並以前輩武術家之言為印證,以求知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真義為何。太極拳推手訓練以掤起首,各家武術接手也以類似掤手的動作起始,可見掤手在技擊訓練中有其特殊地位與意義。本論文討論的第二主題即由太極拳掤手開始,比較各家接手之基本動作與太極拳掤手之相似性,以確定掤手的重要性並分析其技擊特性──攻守合一,接著介紹以掤手起始的各種運用動作之變化。

第二章 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目的

一、 太極拳的目的(技擊)、內容、訓練過程

中國武術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動作為主要鍛鍊內容,並具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鬥運動三種運動形式《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太極拳也不例外,太極拳的套路運動是提升格鬥運動的基本條件,可以達到身法的鍛鍊,但是沒有格鬥運動的練習,這種拳架的練習只是空有其形卻不具備實際的攻防能力。因此了解練習太極拳拳架的目的、內容與必經的路程是學習太極拳的重要觀念。

入門先找形,是每個老師所要求強調的,初學者尤其重要。有形方可有勢、有神。在套路表演上是否成功展現運用出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富於變化,別具一格的套路風格,使期能達到「形美感目」的階段。

形美者不一定傳神,傳神者都能具備美形;「神」是表現內在對拳理的詮釋,一種無聲的肢體語言。而套路的外在展現是由內在體驗所獲得的肢體外在形態,武術神韻的精神內涵主要表現在招法的精妙,勁力的輕重緩急,攻守的虛實,戰術上的編排。太極拳推手以走架為主,正確的走架可訓練運動員下盤攻夫、爆發力、身法的協調,並能正確掌握太極八法。以這為第一階段,而後方能進入第二階段,是由對練、拆招、說招的定式推手的基本練習法開始,俟其能掌握熟悉後再深入活步推手的基本練習法,並將其定式推手與活步推手中基本練習法變化及相關拳種的應用技法做一比較,做為練習者技術層次的提升。第三是懂勁與用勁的階段:太極推手是一種雙方互相搭手以勁為研究內容的形式,推手的目的是感受到勁的變化,這使學習者能掌握基本接手技能,有助於踢、打、擒、點、摔等散手應用。因勁是技擊中虛實變化的根源,又是各種技術變化的源頭。將之應用比賽,而失去推手練習原意,並且在以推人為主之技法的狹小範圍上推展,使得經太極拳推手訓練所得之散手技術大部份不能發揚以至失傳,更別談太極散手的應用變化與其它拳種較技。太極拳較技憑掌握該剛則剛,該快則快,應柔則柔,搭手即發的原則。推手訓練是以「發即是化,化即是發;攻即守,守且攻」強調「陰陽相濟」之術的哲理,並將之應用到拳術技擊的領域。

二、 練習推手的目的為何

太極拳所具有運動內容相當豐富,除了拳套以外尚有太極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若以太極具體內容與其他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拳系比較下,太極拳多了推手運動這一項。太極拳的推手運動,在各個太極拳系統下將武術的實用性,發展出一項獨特的競技運動。

太極拳推手是由兩人依拳架中的基本招法(太極十三勢)進行對練,只限於運用一部份掤捋擠按、採捩肘靠中之無傷害性之技法,不可運用踢打摔拿等技法。太極拳中打手歌(推手當時稱打手):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首句已說明掤捋擠按四手為推手的基礎,「掤」手又為四手之首,更為重要。先賢也特別強調必須用心研習掤捋擠按的用法,利用推手的學習模式,感受到上下相隨之變化,使人難以打入我身,無論力量多大,都自若熟練地掌握四兩撥千斤之妙,不僅能引進對手的力量,並能使其依我意牽動於他,我即能視時機撒放。

孫福全太極拳學一書中(註一)對於掤捋擠按有更深入之說明,孫大師強調千萬手法皆由掤捋擠按四法中之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隨善變則非其所能道盡。掤捋擠按雖是推手的根基,卻是技擊入門的重要起點,所以必須重視推手的基礎。武諺有云:「捨本求末瞎胡鬧,循序漸進最為高。」戚繼光曾說:拳法似無預于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又說:「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釣、鐮、挨牌之類,莫不先有拳法活身手」「其拳也為武術之源」《紀效新書》這番言論對於武術的學習過程與戰鬥技藝有其精闢之敘述且客觀的分析。太極拳推手之目的即是打好太極應用技藝之磐石,因它可達到因勢利導,借力打力之境界。

在武術的訓練過程中,接手的練習是極被重視的,凡與人對陣交手,雙方第一次手的相接觸稱之為接手,由於首次的接觸對全盤的影響甚巨,因此推手的訓練就更為重要。推手是練習搭手時,感受敵人勁力大小與走向的能力技法,不論哪一家拳派皆有其不同的推手技法或接手技法。

在太極拳推手中可以練習「懂勁」,就是透過推手的訓練方式而增強學習者的感覺能力。懂勁使雙方一接手時就能立即察覺出對手運動來去之意,輕重虛實,使得一開始使能搶得先機,掌握時勢方位,取得先聲奪人之機,挫其銳氣,培養出敏捷的反應,知機知勢,隨機應變,緩急相宜之能,以求得接手之時便能得機得勢,適時作出正確的反應動作。

由此可知,在武術的訓練過程中是很重視推手的練習。以太極拳推手運動來說,各個門派的推手內容並不完全相同,其基本學習推手的程序亦不相同。俗話說,各師父各傳授,也因此師承之差異,傳授技法變為我固有之豐富文化遺產。就基本推手程序大體而言,從一人演空練習進至單推手到雙推手,由定步推手到活步推手,自四正推手到四隅推手,使其在手法訓練上能做到「環環相聯,以圓化發」;在步法訓練上能做到「進退有序,以走制敵」,而且能達到純熟的階段。這時候才能將推手的階段推進到全面練習散手的階段,所以在很多武術的訓練裡都非常講究推手的功夫,例如部分北派拳術中的八卦推手,通臂推手以及部分南派的拳種如白鶴拳游肢、詠春拳,或他種拳派中的搭手、橋手等類似推手訓練的練習過程。

三、 目前太極拳推手的訓練與比賽對太極拳推手所造成的誤解

其實推手是一種訓練模式,根本不能比賽的。比賽要分出勝負,兩人推手時接手後要分出勝負即是太極拳散手,只是目前所謂的推手比賽以推手之接手起始,要求要推三圈,接著就是在規則內將人推倒或推出圈外。這樣的比賽名之為推手比賽,似乎只是因事前以推手模式接手推三圈而已,事實上根本是在規則內以散手將人推倒或推出。若則更其名為散手比賽卻又名之不符,因只能將人推出或推倒,其實不管是散手、推手或推人的比賽,太極拳推手在台灣推展的成果是大家有目共賭的,我們從這實行多年而且經過每次比賽的修正後,推手比賽規則已經跳脫出武術傷害性的本質,這是相當合乎現代體育運動競賽規範的精神,這可能是由散手改為推人的原因吧。可是我們身為傳統武術的傳承者,其背負著薪傳先人抵禦外侮,保家衛國的求生技藝,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太極拳的散手是否依然如其他拳術一般訓練完推手後,進一步地在散手的練習模式中提升太極拳技擊面。

關於這一點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現在流行的柔道演進史來看,當時嘉納治五郎以其精湛的柔術技藝融合其他各家的柔術技巧,排除了危險度極高的傷害性動作,創出了柔道,使得此項運動合乎「體育」的範籌。再者,他又以其豐厚的學識、技術的涵養排除當時眾家柔術的挑釁與責難,使得現今「柔道」在體壇上蓬勃發展。從另一方面去思考這個問題,當時「柔術」的求生必勝絕招是否完整地被保留下來?亦或是現在日本民間是否尚持續教授超脫於柔道技術,更高一層的民族技藝?

如今哲人已矣,但典型尤存,太極拳的技法若只是像柔道那般地推行,教練或選手若只是停留在太極拳的推手階段,不思長進地去窮究太極拳散手的層次,再加上現今僅存的太極拳碩老若不給予我們後生晚輩斧正太極拳應走之路,那麼太極拳的生命就會侷促在狹小的推手世界中,當然精妙的太極拳散手也就因此如同柔術般的成為歷史的名詞。

四、 前輩武術家之言

「打手歌」與署名王宗岳著的「太極拳論」指出練習太極拳推手能加深對太極拳拳式和勁法的領會,提高人體的靈敏、速度和力量等素質,並有助於鍛鍊皮膚觸覺,提高皮膚的感知能力,鍛鍊中樞神經系統,提高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和應變能力。《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太極拳體用全書」,「太極拳講義」.....等書都確切言明:「推手者,所以求其用也」,而許禹生更明白指出:「近人習楊氏太極拳,僅於姿式外更習推手,不究單式之功,於散手應手,多不涉歷,失之偏柔者多,實以自昔者多文弱之士」。這說明太極拳名家都認為「推手」只是由拳架練習到格鬥運動的必經之路,當然推手的練習過程是重要的,可是練習散手更是不可或缺的。

五、 小結: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真義

總括來說,練習太極拳推手不能有勝負觀念,有了勝負的觀念就會失去引進落空,聽化撒放的太極拳推手的真義。

目前太極拳推手規則只限於運用一部份掤捋擠按、採捩肘靠之無傷害性之技法產生推人的結果,而不可運用踢打摔拿等技法。為保存太極拳原始風貌,應運用太極拳推手練習,太極拳拳套中的散手技法──踢打摔拿,這個可做為由目前推手賽提升到散手賽的另一高層次境界的樞紐。

第三章 掤手在太極拳推手中的重要性

一、 何謂掤

《太極拳體用全書》的「推手」一章中說:「掤法向外,駕禦敵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貼近,故曰掤」。就是說明向外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時逆著對方之勁承而向上使對方之勁不得下降,就稱之為掤。《陳微明,太極拳答問》一書中指出,「掤」字有直掤、橫掤、上掤、下掤。而在《陳微明,太極拳講義》中指出,「掤勁」義解為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飄浮亦不難。《太極拳全書,陳氏太極拳》一書中說明在全動之下掌心由外向內纏絲,稱為掤勁。

二、 太極拳中的掤手為八法重要之起手為何

由字面上來看,八法把掤法列為道要之第一法,實質上,掤手不只是一單一掤式而已,他含有重要之掤勁,掤勁亦不是太極拳掤式所獨有的,是太極拳八法甚至是太極拳中的任何一手,都須或多或少地含有掤式之法的用勁。拳諺曰:「人無剛骨,安身不宰;拳無剛柔,出手無敵」。許多人認為太極拳只是柔柔的,不可以有剛強之勁,這是對太極拳的一種誤解。太極拳諺云:「運化要柔,落點要剛」。這也是前面所談論的「以圓化發」亦即化勁和發勁。也說明了化勁和發勁都不可勿略最基本的掤勁,因此太極拳中才有所謂「掤勁不丟」此種說法。所以將「掤」列為八法之首是有其道理的。

三、 掤的技擊特性:攻守合一

中國功夫極為注重攻防概念以及觀念之認知,武術諺語有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招架與否是經由數以千遍的練習,使其能掌握瞬間之變化反應。「招架」於一般技擊之認知中,屬於基本反射技能;「不招架而擊」是中國武術要求之重點,此觀念更加突顯出武學的積極面。武術諺語曰:「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為真」即是強調自我本能的反應,表達了熟能生巧,以至於精妙之境。這也是西方體育概念中從「運動學習」(Motor Learning)、「運動控制」(Motor Control),並從展現「運動表現」(Motor Performance)的整個運動學習的過程。(註)中國武術更是重視此一過程,在太極拳學習步驟上亦是有明確的指導原則,由走架功夫進入推手;由推手功夫達到散手層次,這循序漸進的訓練階段強調其目的與意義:走架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人功夫,散手是知變功夫。

在太極拳技擊特性上「掤」這個動作對於太極拳的練習非常重要,從太極拳技擊訓練的基本訓練模式「推手」中可看出,一搭手(接手)即是掤手的技法,此乃因「掤手」具有攻守兼備的技擊特點。在太極拳推手練習中亦強調「懂勁」,太極拳諺云:「運化要柔,落點要剛」因此又有「掤勁不丟」之說。「掤勁不丟」在競技中有相當的地位,它包含著攻和守兩類技擊方法。「守可自保,攻可取勝。」在技擊實踐裡,只攻不守也不易取勝;只守不攻也不易取勝,攻守兼備是唯一能克敵制勝較優的技法。無論攻守化發都是強調掤勁。筆者於學習太極拳的技擊方法時,高芳先老師指導我掤的要求是不與對手抗力爭鬥,訓練我運用旋腰轉化,並且相當注重「掤」之積極性,這也就是攻即守、守即攻之「攻守合一」的理念,這的確符合了十三勢行攻心解中「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已先動」的技擊理念,使其養成攻擊之主動性。而太極泰斗吳圖南也曾講授他與楊少侯學時,楊師一伸手即可使人後仰摔出,那時楊師少侯先生之教學法是具連摔帶打的特性。(註:太極拳之研究)

第四章 掤的運用變化

一、 拳譜中掤的運用變化

《太極拳體用全書》的「推手」一章中說:「掤之方式最忌板滯,又忌遲重。板者,不知自己之運動;滯者,不知敵人之取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則不成其為推手矣。遲重者,必以力禦人,便成死手,非太極家之所取代也,必曰掤者,黏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掤手與胸部貼近,得化勁全賴轉腰,一轉腰則我之掤勢已成矣」。這就說明對四正或四隅推手的掤法都是適用的。《陳微明,太極拳答問》一書中指出,「掤」字或直掤或橫掤或上掤或下掤,黏住敵人之臂或手,隨時變換方向,總之不要敵人在我臂上或身上得有一目的而可以放勁。《太極拳全書,陳氏太極拳》一書中指出,八門勁別與彈性的掤勁。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說用意不用勁,因為太極拳就是由八門勁構成的。八門勁都具有放長的彈性,所以稱為「勁」,而不稱為「力」。八門勁的名稱雖有不同,但實質上只是一個掤勁,其餘七個勁只不過因方位與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稱而已。所以太極拳也可以稱為掤勁拳。《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一書中說,「掤法」的運用,兩人搭手時掤法用以承接往對方勁力,感知其勁力方向、大小及其變化。這些都言明了「掤」是太極拳在應用時的起手動作,所有變化由「掤」出,由「掤」感應敵人之力量。

二、 例子

一般而言,採捩肘靠的動作各家大同小異,但用法上則各門各派各具特色,而且常因時制宜之需而對動作有所改變,故用法上分成較同於拳架之基本應用與較不同於拳架之變化應用。由於同於拳架之基本應手,仿間有關於太極拳的書均有提到,但是尚未見到由「掤法」串接「採、捩、肘、靠」之應用,是故本文作者以「掤」的運用變化舉例介紹。

1. 掤手接採法的應用法:設與敵人對面,右足在前用右手擊我胸前,我將右足向左前方上步落實,隨例叉左足同時將右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內,肘尖略垂,即以我小臂貼在彼之肘腕中間,用掤勁向前往上掤去,左手迅速從右手臂下方採其敵方之右手臂,右手臂由上向下抽出劃一圓貼其敵之胸部,右足向後崩直即可摔敵於地。

2. 掤手接捩法的應用法:設與敵人對面,右足在前用右手擊我胸部,我將右足向右前方上步落實同時將右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內,肘尖略垂,即以我之小臂貼在彼之肘腕中間,用掤勁向前往上掤去,黏住敵人之右臂,隨即將右手掤勁向前劃小圓向下掤勁,劃圓至敵之胸部,上左足成左弓步同時左手貼至敵人之腰際,左手向內用勁右手向前外下按勁即可捩倒敵於地。

3. 掤手接肘法的應用法:設與敵人對面,右足在前,用右手擊我胸部,我將右足向右側上步落實同時將左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內,肘尖略垂,即以我小臂貼在彼之肘腕中間,用掤勁向前往上掤去,黏住後即手心向外翻抓住敵人前手臂,同時右手抓住敵人右手臂,右肘頂住下顎與喉節中間,接著迅速將身向左旋轉即可摔敵於地。

4. 掤手接靠法的應用法: 設與敵人對面,右足左前用手擊我胸部,將右足向左前方上步落實同時將右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內,肘尖略垂,即以我小臂貼在彼之肘腕中間,用掤勁向前往上掤去,黏住後即將掤勁向下帶,迅速用我右肩靠敵之胸即可摔敵於地。

第五章 結論

一、 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目的與過程

一般來說,我們去推想早期武術家將太極拳手做為較勁的模式,其原因都是武術的愛好者,若以散手相見,則相互間的傷害將會加大。基於切磋武藝的因素下,試以推手的方式互相感應,較勁兩方的粘連隨走,引進落空之功,而透過此模式,功夫的好壞即可不傷和氣的須臾分辨,這正應了古老流傳的那一句話「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

這種推手方式確實達到了武術家以武會友,點到為止的目的。現在太極拳推手比賽參賽的人員是否都是以此心境應賽,這是值得懷疑的。然而推手僅是太極拳的訓練模式而已,其目的只是以掤捋擠按採捩肘靠鍛鍊身體的圓活,如渾天球一般,能隨屈就伸。《陳微明,太極拳講義》。以現在的比賽模式來看,只是應用「推手」的起使動作,若要將敵方推出圈外或使其仆跌,不用太極拳的散手是不行的。太極拳的文獻中言及「推手」的訓練步驟時,多僅是及專練如何化?如何黏?如何聽?對於發勁「拉人」、「推人」一法殊未提到,這是所有的作者因藏私而不談嗎?亦或是「推手」僅在鍛鍊粘、聽、化等法而不是意欲使人仆跌在地呢?這答案是相當明顯的,要發勁「拉人」、「推人」至地的動作已屬於「散手」的訓練了。它只是運用「推手」習得的接手、聽、化之功再以「散手」施技而已。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散手」的競技,非「推手」也;那吾人又要問「推手」應如何比賽呢?這在前面也已談過了,「推手」只是一種訓練法罷了,它不能比賽,所以本文作者建議將今之「推手比賽」更名為「太極拳散手賽」方是名符其實,正本清流。

二、 掤的變化性與其在武術中的重要地位

陳微明在太極拳答問中說:「推手雖不用力,然練之數年,自然生一種『掤勁』,此種掤勁並非有意用力而敵人之力自然掤住不能近身....」,又陳氏太極拳更開門見山的稱太極拳為「掤勁拳」,並強調「八門勁是一種綿軟不斷的彈簧勁」。這說明了太極拳為總歸為十三式,而十三式又最後整合成了「掤勁」,故「掤手」是太極拳的總手。王新午在太極拳法闡宗也云:「乾掤坤按,乾屬純剛,故掤而向上,....,掤勁剛而上承,按勁柔而下順,在拳法尤切實際,故在功深者,每以掤勁出手接敵,再施其他變化,猶如藏甲兵於城中,先以城垣拒敵,然後以兵戎出擊之也....故在太極拳每式每著皆有掤勁,即命名為『掤拳』,為義亦當,至對敵變化不過剛柔配備不同耳....」,所以掤手對太極拳的重要性正如同橋手之於洪拳的重要一般,洪拳或鶴拳常常強調:「有橋搭橋,沒橋自己造橋」,這言明了搭手的重要。有了搭手,往後各項手法的變化盡肆意發揮,太極拳「掤」何嘗不是如此呢?王新午也認為掤手後藏的精妙手法,是必須以掤手先去探究敵之虛實,再應以良策的。

如此看來「推手」是在練習「掤」的感應能力,就像牢固城垣一般,於城垣牢固後再兵戎出擊,即為對敵變化的招式了,這就是太極拳散手。所以,沒有掤手沒有其他的應用手法,那麼在推手的習練時,不孜孜於「掤勁」的感應,就無法掌握實際對敵應用「散手」之效。

參考文獻

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年。《太極拳全書》。北平;人民體育。
王新午。1974年。《太極拳法闡宗》。台北;中華武術出版社。
吳鑑泉。1984年。《吳氏太極拳》。台北;華聯出版社。
孫福全。1975年。《太極拳學》。台北;中華武術出版社。
陳微明。1971年。《太極拳講義》。台北;華聯出版社。
陳微明。1971年。《太極拳答問》。台北;華聯出版社。
康戈武。1991年。《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台北;五洲出版社。
楊澄甫。1934年。《太極拳體用全書》。台北;真善美出版社。
鄭曼青。1992年。《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台北;大展出版社。


............................摘錄於「1995海峽兩岸太極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